当前位置:中心概况>>中心介绍
  • 中心概况

    • 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简介

      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是集生产、教学、科研及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,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,是广西最早获得《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》和《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》的单位之一,目前是广西唯一一家由广西科技厅挂牌的“广西实验动物中心”,也是目前广西最早和最大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基地。


      人员组成     

      中心现有教职工43人,其中教授1人,副教授2人(第五层次引进人才),高级实验师3人,副研究员1人,高级工程师1人,助理研究员3人;博士10人,硕士4人。


      组织机构

      中心设主任、副主任各1名,下设动物生产室、动物实验室和综合业务室和动物学教研室等。


      生产基地  

      拥有SPF级动物生产繁殖设施1300㎡,配备了价值约2400万的意大利进口实验动物生产设备。本中心生产SPF级SD大鼠、KM小鼠、C57BL/6J小鼠以及BALB/c裸小鼠。每年面向全校(区)供应教学和科研用实验动物超过11万只。


      技术服务   

      实验动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SPF级动物实验设施和普通级动物实验设施,现有大鼠/小鼠IVC饲养系统、小动物活体联合成像系统、动物数字超声成像系统、病理图象分析系统、动物麻醉呼吸机、隧道式快速笼盒清洗系统、脉动真空灭菌器、荧光定量PCR仪、荧光倒置显微镜、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、连续光谱扫描式酶标仪、电压式破膜仪等价值4000多万元动物实验专用仪器设备,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17台。可同时开展大小鼠、树鼩、兔、猪、犬、猴等动物实验研究。近5年来,实验动物中心承接科研项目约500项/年;2021年度科研人员利用中心技术平台进行科学研究所发表论文数量多达514篇;中心每年开展实验室准入理论培训16期,现场培训46期,培训人员超600人次。


      教育教学

      中心拥有实验动物学教研室1个,成立于2018年。教研室目前有任课教师20人,其中高级职称6人、中级职称7人。教研室承担我校本科生《医学实验动物学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任务;同时开设有《实验动物入门》、《疾病动物模型》、《实验小鼠实用解剖》、《宠物饲养技术》、《宠物疾病》等多门本科选修课程。在研究生教学方面,承担《医学实验动物学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任务,开设动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《动物转基因技术理论与实践进展》和专业方向课《广西特色实验动物遗传育种进展》的教学任务。中心教师作为“本科生导师制”的指导老师,指导本科生开展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”和“未来学术之星”等课题,担任本科生毕业课题的指导教师,中心每年面向在校生开展“关注实验动物伦理福利”主题人文教育活动等公益科普活动。


      科学研究

      近五年来,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:(1)人类常见疾病及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。(2)广西特色实验动物(树鼩、猴、小型猪)的研究。“树鼩实验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模型”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(3)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制备和研究。目前中心已建立完善了1000多笼、30余品系的转基因小鼠。(4)抗体及相关产品研发与应用。自主研发高纯度蛋白、单/多克隆抗体、抗体相关产品。

      目前中心构建了模式实验动物(转基因)研究平台、质量控制与分析检测平台、抗体研发平台及公用技术平台。2019年中心以“广西医科大学中国-东盟实验动物科创工程研究中心”(简称科创中心)申报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。拟于2023年动工的科创中心,位于广西医科大学五象校区,包括基因工程楼、检测分析楼和感染性实验室,建筑面积达2.3万平方米,一期工程拟投入近2亿元,科创中心将建成国内一流实验动物基地。


      学位点建设

      中心于2018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。动物学学科既有独特的学科特点,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,动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的科学研究涵盖了比较医学研究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与利用、广西地方特色实验动物资源开发等三个研究方向。学位点目前拥有博士导师2人,硕士生导师5人,截止2022年已招收和正在培养的动物学硕士研究生9人。




      【关闭窗口】 【打印本页】

    • 电 话:0771—5358541
    • 传 真:0771—5659225
    • 地址:广西南宁市双拥路22号
    • 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
    • Copyright 2014-
    • All Rights Reserved by LARC of GXMU